Thursday, October 05, 2006

研究 從「線蟲」開始

【民生報/本報醫藥暨國外新聞組/聯合報導】
2006.10.03 03:23 am



本屆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法爾與梅洛從線蟲的研究中,揭開核糖核酸干擾現象之謎。圖為同樣鑽研線蟲的台大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吳益群,透過電腦展示她的「最愛」。
聯合報系資料照片
中研院院士沈哲鯤指出,法爾和梅洛是最早從線蟲的分子遺傳途徑中,發現核糖核酸干擾現象(RNAi)的途徑;而這也讓線蟲「意外」成為諾貝爾醫學獎的配角。
在動物界裡頭,線蟲動物門是最大的「門」之一,為假體腔動物,已知有超過兩萬種;牠們在淡水、海水、陸地上隨處可見,不少線蟲寄生在植物、動物內,會對生物造成危害。

國科會「國家型干擾性核糖核酸核心設施」負責人、鄭金松博士表示,線蟲成蟲約0.5~10公釐長,全身透明,形狀就如一條圓柱、細線,生命週期短、培養也相當容易,更可於活體上達到單一細胞的解析程度,所以,不少生物科學家喜歡拿牠來做研究。

據悉,當時被法爾與梅洛拿來研究的線蟲,是「秀麗隱桿線蟲(Caenorhabditis elegans,C.elegans)」,體積只有一公釐,在實驗室20℃的情況下,平均壽命約有兩、三周,發育時間只要幾天。

也因為在實驗室中容易掌控,加上標本取得容易,所以C.elegans被當作是「典範生物」,在細胞分化研究上,特別有貢獻,牠也是第一個被完整定序基因體的多細胞生物。

【2006/10/03 民生報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