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苗停看聽》疫苗注射 別一問三不知
【民生報/記者楊心怡/專題報導】
2006.10.25 03:51 am
小嬰兒接種流感疫苗,哭得哇哇叫。
記者董俊志/攝影
衛生署日前核准子宮頸癌疫苗在台上市,此一全球第一支預防癌症的疫苗,使得女性在防治子宮頸癌的策略上,多了一項利器。事實上,人類在對抗疾病的過程中,越來越多的疫苗用來對付不同的傳染性疾病,從最早的牛痘疫苗、小兒麻痺疫苗,到A、B型肝炎疫苗,以迄流感疫苗、肺炎鏈球菌疫苗等,估計一名新生兒從出生到長大,至少需接種十多種疫苗。
但除了「預防疾病」,大多數人對疫苗的認知似乎不足,許多家長也多半照著衛生署所訂疫苗接種的時程,帶小朋友打疫苗,至於每支疫苗有何不同?為什麼我們需要打疫苗?則是「莫宰羊」,更別說每支疫苗的製備過程了。
第一支疫苗是於1796年發明,是金納博士(Edward Jenner)從一位擠牛乳少女身上得到的靈感,進而提出用牛痘疫苗預防天花感染的想法和實驗結果;直到1979年,WHO終於宣佈天花正式消滅。
減毒疫苗
1879年,巴斯德(Louis Pasteur)發明了減毒疫苗原理,先從患者身上取出病毒母株,將其毒性減弱後進行繁殖,再製作成疫苗,注射入人體內,使其產生抗體;但因其毒性已減弱,不會造成疾病。此種減毒疫苗原理被應用在卡介苗、水痘疫苗、德國麻疹、腮腺炎疫苗等。
雖然減毒疫苗是最早也最普遍使用,製備上也較容易,但因減毒疫苗的毒性常發生問題,加上使用福馬林或加熱等方式將病原體殺死時,又可能遇到疫苗抗原性因而消失的困擾,因此研究者仍不斷研發更有效、安全性更高的疫苗。
滅菌疫苗
後來發現,疫苗不一定得在活體內才能培養,因此有了去活化、滅菌的疫苗。如破傷風疫苗,便是以破傷風的細菌毒素滅菌後製成疫苗,以誘發免疫反應;另外,肺炎鏈球菌疫苗也屬滅菌疫苗,但它是以黏多醣體與蛋白質的接合,模仿病毒的成分,讓細胞得以辨識,進而刺激抗體反應。
DNA疫苗
另外,目前正在研發的DNA疫苗,作用則是將致病物質的DNA片段,以遺傳基因工程技術處理,嵌入細菌內的質體基因(plasmid) ,再用質體基因作為載具,做成疫苗,混入生理食鹽水,用針筒注射入皮下;也有另一種作法是把DNA疫苗混入有機粒子,再用基因槍(gene gun)打進人體。DNA疫苗進入人體後,就會使免疫系統中的B細胞和T細胞同時反應,狀況類似一般病毒進入人體一樣。
抗病機轉
其實在我們人體內,也擁有病毒防禦能力,除天生的如皮膚、唾液、鼻腔黏膜等,會自然產生抵抗反應,幫助阻擋外來病毒的入侵外,也能經由學習過程,讓白血球細胞,包含B細胞與T細胞,針對特殊病原產生免疫反應;而疫苗便是利用不同方式,幫助刺激此種主動免疫反應的發生。
白血球細胞中的B細胞,主要功能是辨認出病原的表面抗原蛋白,進而釋放抗體(antibody)以中和阻止病原的活性,而T細胞則是專門消滅活病原入侵者,在病原消滅後,部份B細胞和T細胞會成為記憶細胞(memory cells),若再有同類致病物質入侵,反應時間便可大幅縮短。
如此刺激B細胞及T細胞的主動免疫功能,免疫反應便能較長效,但保護時間長短則視疫苗種類而定,有的甚至可達一輩子;專家研判,可能與抗體成分,及其所誘發的記憶及免疫反應時效長短有關。
疫苗效力
長庚兒童醫院兒童感染科醫師黃玉成進一步說明,一般觀察,活性減毒所製成的疫苗時效較久,如水痘疫苗等,只需打一針,便可終生免疫,而最近發明的一些新疫苗,如子宮頸癌疫苗、肺炎鏈球菌疫苗等,則是滅菌後抽出抗原成分而製的疫苗,因此可能需注射三、四劑,才能完全誘發其免疫反應。
不過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也指出,不少滅菌型疫苗如破傷風,因其細菌毒素夠強,誘發的免疫反應亦可長達五年之久;另外,接種途徑也會影響免疫效力,以感染疫苗而論,皮下、肌肉注射效果最好,不過,為因應部分疾病病毒是從黏膜進入,近來不少疫苗也開始研發以鼻噴劑的方式,自黏膜攝取。
Tuesday, October 31, 2006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