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ednesday, October 04, 2006

打造基因庫 衛署破迷思

2006/10/03 - [ 中國時報/花蓮新聞/C3版]
【陳惠芳/花蓮報導】

  基因研究是帶領人類對抗疾病的方法之一,但是因為民眾對它陌生,導致許多的誤解。

  由衛生署主導的台灣基因資料庫計畫,明年起就將在花蓮,苗栗和嘉義縣,招募在地居民參與基因庫的研究,建構一個屬於台灣本土的基因資料庫。

  盼符合倫理 獲大眾信賴

  台灣基因資料庫ESLI研究團隊為讓民眾充分瞭解基因庫設置目的,二日在花蓮舉行全台第一場說明會,希望台灣基因資料庫能成為符合倫理、並獲大眾信賴的典範,以破除大眾對台灣基因庫的迷思和誤解。

 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指出,以往台灣有許多研究在進行對象採集時,並未充分告知研究的模式和進行計畫,引發侵犯人權的批評,大眾亦對「樣本採集」產生疑慮。

  但在現代醫學治療中,基因研究是帶領人類對抗疾病的方法之一,尤其台灣擁有特殊的環境和族群,建構屬於台灣本土的基因庫是絕對必要的。

  中研院副研究員沈志陽強調,基因庫是透過長期觀察健康人的身體情況,找出基因與其它醫學資訊,探討常見的基因疾病,與環境因素間的關係,希望更瞭解疾病的發生背景。

  就像慈濟利他的精神與基因庫成立的宗旨一樣,而慈濟醫院骨髓資料庫建立的成功經驗,值得台灣基因庫借鏡學習。

  慈濟醫院院長林欣榮表示,基因資料庫的建置,是醫學上的基礎扎根工作,透過完整建置的資料庫,許多難以治療的病患,經基因對症下藥,或許能找到治療良方。

  但基因治療涉及醫學倫理等層面,有必要建立一套保密機制,並從法律、社會層面,找出大眾足以信賴的方式來執行。

  慈濟大學校長王本榮強調,要使台灣社會接受基因庫的建構,首要秉持公道原則,消除民眾的疑慮。慈大未來將扮演教學和宣導的角色,希望大家都能瞭解生命倫理教育,共同參與建置基因資料庫過程。

  明年底進行 採自願方式

  台灣生物基因庫建構計畫最快在明年底著手進行,將採自願方式,而花蓮地區四大族群融合,是被挑中成為收集縣市之一的主因。

  台灣社會改造協會蔡篤堅理事長表示,以往研究人員在未告知下逕行採集樣本,長期以來受到部落社區質疑。而台灣生物資料庫則要建構一套完整的系統,包括從倫理,法律,社會道德上面,建立一個互信,互愛且利他的台灣生物資料庫。

  今年度已初步完成了基因資訊隱私權保護法,與人體組織法的規畫,期待透過立法落實台灣的人權保障,建立優質的基因體醫學發展與健康促進環境,讓更多人願意加入資料庫,貢獻於醫學研究上,造福後代的子孫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