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文/吳佩芬】 一名40多歲、有多年抽菸習慣的男性,身材魁武,曾獲空手道冠軍,在和友人喝酒、洗三溫暖後,突然出現胸悶等胸部不適症狀,經由醫療人員診斷為急性心肌梗塞,並緊急施行心導管治療,才及時挽回生命,病患及家屬對於為何病患會發生心肌梗塞卻無法接受。 振興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任勗龍表示,在急診室中,有7成的急性心肌梗塞男性病人,過去從未發現有心絞痛病史,一發病,就需要馬上進行急救,否則會有生命危險。任勗龍曾經接獲一位過去完全沒有心絞痛病史的棒球選手,因為心肌梗塞發作而送醫急救的案例;也曾碰過早泳會會員因為冠狀動脈血管阻塞而掛急診。所以,他說,運動雖有助於心肺功能,但仍無法全面防堵心血管疾病的發作。 台北榮總急診部主治醫師高偉峰也表示,依據美國學者的統計,20歲以上族群有2成患有心血管疾病,但有一半以上的心絞痛病人第一次發作,就面臨到心臟停止跳動的危險,這些病人過去大多沒有心臟病史。其實,有心血管病史者在運動或是洗三溫暖過後,因為血流集中在全身末梢血管,心肌缺氧的情況會更嚴重;據統計,這些人跑馬拉松時發生猝死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0倍,發生猝死的族群中,雖說心律不整是主要成因,但仍有1/4到1/5是心肌梗塞造成的。 要注意的是,在美國有3~5成的醫療糾紛案件和胸悶、心肌梗塞有關。高偉峰說,在美國,急診室的病人中,有3~5%是胸悶求診的病人,在台灣,則沒有類似的調查報告,不過,在急診室碰到因為胸悶症狀求診的病人,一定會先當成心絞痛或是心肌梗塞來處理,因為如果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沒有馬上進行處理,稍微不注意,就有可能會沒命了。 心肌梗塞有年輕化現象 任勗龍指出,心肌梗塞的死亡率為6~16%,據振興醫院的統計,則不到3%,成效較佳的原因來自於緊急的處置及心導管的治療,振興醫院一年接獲到的心肌梗塞急性發作病人約為80~100人次。值得注意的是,這幾年因為國人飲食習慣的改變,有年輕化的現象,最年輕的病人才27歲,本身有高血壓、糖尿病家族史,身材肥胖。高偉峰在過去也有碰到多名20多歲就發病的案例,他碰到最年輕的是一名20歲女性,本身有血管炎、紅斑性狼瘡等疾病。 基本上,負責輸送血液到全身的心臟,如同拳頭般大小,主要由肌肉細胞組成,心臟本身所需要的氧氣及養分供應,主要是仰賴環繞在心臟表面的三條血管供應,一旦任何一條血管出現狹窄或阻塞的情況,氧氣及養分無法完整地供應到心臟的肌肉細胞,心臟肌肉細胞就會呈現缺氧、心臟肌肉無法正常地運行,甚至會面臨到壞死的窘境。 缺氧的情況如果不是很嚴重,病人就會感到胸悶、心絞痛,此為心肌梗塞的前兆;嚴重的話,發生一條或多條血管阻塞,就可能會出現心肌梗塞急性發作,心臟無法供應全身正常的血流量,進而引發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死亡。 胸悶的原因很多,不見得一定會和心臟有關,任勗龍說,心臟、肺部、腸胃、肌肉神經有問題的,都有可能會以胸部的不適症狀如胸悶來表現,不過因為心血管疾病引發的胸悶症狀會有致命危險,不論是急診或是門診,一定會先考慮到心肌梗塞、主動脈剝離、肺栓塞的可能性,然後再進一步處理。 胸悶胸痛的頻率與部位 任勗龍指出,進行疾病診斷時,病史的詢問非常重要,有經驗的醫師在詢問過病史後,有9成就可確定病人的情況,至於心電圖、超音波、抽血檢查等只是輔助的工具。臨床上,仍有1成以下的心肌梗塞病人,起初心電圖檢查的結果是不易診斷的。 醫師詢問的重點有兩項,一為何時發生胸痛、胸悶症狀,另一為胸痛、胸悶的部位。何時胸痛,包含胸痛、胸悶的頻率,比如是否為一下子就痛得很嚴重,還是反覆或是持續性的不舒服,例如是否<最近一個月有反覆發作的情況?還是每天持續地疼痛? 在胸悶求診的病人中,有些更年期婦女常會因為肌膜神經的疼痛,而出現持續性胸悶不適的情況,年輕婦女因為壓力大也可能會因為心臟二尖瓣脫垂而感到胸部悶痛,也有人是胸部的一點常會痛個幾秒,然後就不痛了;或是總是胸悶、喘不過氣來,但走路就沒事了,這些族群都不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危險,只要吃藥觀察追蹤就好了。 比較危急的是,突然嚴重胸痛,有的會從前胸痛到後背,就有可能是主動脈剝離,需馬上進行處理;至於心絞痛症狀是,病人出現悶痛症狀後,活動時會疼痛,休息後,就可以緩解,常會感到氣上不來,就像石頭壓在前胸一樣,不見得會有痛的感受;心肌梗塞則是嚴重胸痛,有時合併有胸喘及盜汗現象,病人痛達30分鐘,常常會無法言語,就算休息也無法緩解。 心絞痛和心肌梗塞間大多只是疼痛程度的差異,多數病人在出現心肌梗塞前,會有心絞痛症狀,且會隨著時間增加發作的頻率及嚴重程度。 其次是疼痛的部位,任勗龍說,凡是肚臍以上、臉部下巴下顎以下的部位疼痛,就要考慮到心臟的問題,典型的心絞痛部位是胸悶外,有時會感到下巴到左手的肌肉有點壓迫麻麻的、不舒服的感覺;但仍有不到10%的心肌梗塞病人會痛到後背。 及早治療,康復愈佳 一旦出現急性心肌梗塞發作,第一要優先處置的,就是緊急進行心導管治療,或血栓溶解劑的注射。以一名70多歲的老婆婆和不到40歲的年輕男性為例說明,70歲老婆婆在發病後,不到4小時的時間,馬上由她在醫院擔任護士工作的孫女連繫,送到醫院進行心導管疏通血管,手術兩年多來,一直沒有出現胸悶的情況;反觀另一名不到40歲的男性,以為年輕有本錢,拖了3天才就醫,雖經由心導管打通血管,不到1年,卻因心衰竭而死亡。因此,任勗龍強調,在發病後愈早治療,康復的情況也愈佳。 【常春月刊284期】 |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