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November 07, 2006

開放空間》健保改革 莫忘提升醫療品質

開放空間》健保改革 莫忘提升醫療品質
【民生報/李雅靖】
2006.11.06 03:11 am


為解決健保的財務困境,二代健保提出依據家戶總所得收取保費的新制度,以期端正十年前健保「倉促上路」的缺失,筆者認為,此舉雖具美意,卻顯少關切到醫療品質,忽略了健保改制下,我們到底獲得何種醫療品質改善的深刻議題。

醫療體系應本著救人與服務的精神,兼顧病患的身體與心理狀態。但在台灣,醫師看診,3、5分鐘內草草結束屬於常態。病患似也很能「諒解」醫師的忙碌,「甘願」等個把鐘頭,只得到一點「關愛」的時間。其實說「關愛」太誇張,有些醫師甚至連正眼也不看病人一眼,邊聽病人訴說病情,邊忙著敲打電腦鍵盤,輸入診斷、處方。

筆者曾帶小孩向某私立大醫院主任級醫師求診,但見他用聽診器聽心跳、呼吸時,嘴竟一動也不動,一手拿起聽診器,另一隻手用食指比著要筆者將小孩抱近他。聽完前胸呼吸,他仍不出一語,用食指比個圈,意要聽小孩背部的呼吸。幸好筆者經驗老到,看得懂他的手勢,連忙將小孩轉身。當下深深感慨,這種不將人當人的行逕,真的是我們國家社會辛苦培養出來的人才嗎?

另外,手術室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區塊。筆者在美國、台灣都有產子經驗,對兩地的不同待遇,有深刻感受。在美國,孕婦準備生產時,進了醫院即被領至一人專屬的手術房,裝上可監控母親心跳、陣痛狀態、baby心跳的儀器,安心待產。任何狀況都可由電腦螢幕得知,即使有陣痛呻吟,聽到的也只是親人的安慰。生產時更不用換空間或床位,生完後休息30分鐘,才會被推到病房,一切服務相當人性化。

反觀台灣的待產室猶如菜市場,剛生完的產婦併嬰兒哭聲、痛得哇哇叫的待產孕婦、高聲闊談的家屬,伴隨產房中生小孩的產婦尖銳嘶叫聲,全在這個空間匯聚。臨生產時,產婦會被推進手術室,在護士們「督促」下,得移動已痛得受不了的身驅至手術檯上。生產完又被推到猶如菜市場的待產室「休息」。難道醫院對待病人不能有更人性化的方式?

在此呼籲我們的醫護教育,應將健康傳播或醫學倫理納入正課,注重病患與家屬心理。全民健保要縮減服務、漲保費都可以,但請先告訴我們配套措施為何,我們的犧牲可有換來醫療品質的改善。醫療品質的提高才是比健保制度改革更為孔急之事。

(作者為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、結節性硬化症協會會員)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