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November 07, 2006

代謝症候群患者 八成腰圍粗

代謝症候群患者 八成腰圍粗
【聯合報/記者陳惠惠/台北報導】
2006.11.06 03:11 am


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擬重新修訂「代謝症候群診斷準則」,新診斷標準下修空腹血糖值,從原本的一百一十降為一百,而身體質量指數不再列為危險因子,腰圍成為評估肥胖風險的唯一指標。

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昨天舉辦「九十五年度代謝症候群防治工作手冊研討會」,邀集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、肥胖醫學會等九大醫學會共同討論,過去認為肥胖是指男性腰圍大於等於九十公分、女性代謝症候群診斷標準中的腰圍大於等於八十八公分,或身體質量指數(BMI)數值大於廿七,新標準擬以腰圍過大為評估肥胖單一準則,因為學者普遍認為中廣身材對健康的影響更大。

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成人及中老年保健組組長徐瑞祥說,依照國健局前年訂定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,可由血壓過高、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、空腹血糖值上升、三酸甘油脂上升,以及腹部肥胖或身體質量指數五項指標來判斷,新的診斷準則將與食品衛生處討論後定案。

台北馬偕醫院家醫科主任黃麗卿說,代謝症候群患者裡,七、八成都有腰圍過粗的問題。BMI的計算方式是體重(公斤)除以身高(公尺的平方),國健局表示,國內外研究顯示,腹部肥胖的「中廣」型身材,比BMI更能預測罹患高血壓、糖尿病的風險。

三軍總醫院社區醫學部主治醫師祝年豐說,BMI是相對值,相同身高、體重的人,數值就會一樣,看不出究竟是屬於肌肉型或脂肪型,但腰圍是絕對值,只要從數字大小,就可以判斷腹部脂肪是不是比較多,比BMI值來得更直接。

祝年豐說,過去調查發現,國內男性腰圍超過九十公分、女性超過八十公分的總人數約為百之卅一、二,就算不再看BMI值,只以腰圍做為危險因子,人數差異不大,頂多差一、兩個百分點。

No comments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