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hursday, December 14, 2006

尿尿小童的煩惱 鬧鈴預警 專治小兒尿床

尿尿小童的煩惱 鬧鈴預警 專治小兒尿床
2006/12/12 - [ 中國時報/元氣周報/E3版]
【唐榮麗/專題報導】

  尿床是惱人問題,升上國、中小還尿床更尷尬,在國外行之有年的「尿床鬧鈴」,可藉由行為治療、不必服藥就能大幅改善尿床問題,但父母、小孩必須充分配合。

  研究顯示,一百個七歲大的孩子中有七人會尿床,到青春期,一百人中仍有一人尿床。國小三年級前偶爾尿床還可以接受,小三以後因生活圈逐漸擴大,例如參加露(宿)營等,如果還尿床就會影響社交關係。

  新店慈濟醫院外科部主任兼泌尿科主任楊緒棣表示,尿床的原因很多,大腦覺醒中樞問題就是其一,但不建議讓孩子吃藥改善;若是晚間小便太多,可給予抗利尿激素濃縮尿液,這種效果最明顯。一般人服用一、二個星期就有進步,八成用藥者會感覺有效,吃三到六個月後,約有八成不再尿床。另一種藥物抗乙醯膽鹼,能使膀胱容量加大,藥效因人而異。

  打罵教育 不能解決問題

  至於尿道狹窄也是原因之一,楊緒棣表示,有時尿道擴約肌與膀胱逼尿肌不協調也易尿床,可藉復健改善。另外,若父母親尿床,小孩尿床的機會也比較大。導致尿床的原因很多,但打罵不會有助於改善,採「正向鼓勵」效果不錯。

  門診曾發現,有人從小就被尿床所苦、直到四十幾歲仍未改善,過去一直被父親打罵,直到就醫診治膀胱問題後,終於得以改善,但長期的打罵,其人格恐已被扭曲。另有人直到要出國讀大學,才正視尿床問題,平常當事人只靠少喝水來控制,後來證實為先天性尿道狹窄,經過簡易的治療即改善了多年困擾。

  尿床鬧鈴 國外行之有年

  在國外行之有年的「尿床鬧鈴」,是一個導電儀器,一頭裝在內褲、另一頭放外面,只要鬧鈴感應到第一滴尿造成潮溼,鈴聲就會響起叫小孩或其父母起床,提醒上廁所,使用三個月後,約有七成改善,主要是訓練其反應,久而久之大腦就會被訓練的有反應,尿床問題也多可迎刃而解。

  不過,國人就醫要求立即見效,對使用儀器嫌麻煩,再加上五、六千塊錢的尿床鬧鈴,不在健保給付範圍,推廣起來並不容易。畢竟改善尿床問題要從很多生活細節著手改變,如果父母親、小孩的動機不夠強,或使用方式不正確、沒有人督促,很容易不了了之,相當可惜。

  小便日記 記錄分析尿床原因

  因此,楊緒棣建議尿床者仔細記錄小便日記,將每次喝的水量、排的尿量寫清楚,以便於分析是喝得太多、還是膀胱太小?另外,要改變喝水(飲料、牛奶)習慣,睡前兩小時不要再喝水;晚餐時間別太晚、菜不能太鹹,否則晚餐後易多喝水,不利於改善尿床。

  很多人認為尿床不是病,要說服健保局將其納為給付範圍也很難。楊緒棣指出,事實上,尿床鬧鈴儀器本身不算太貴,重要的是要有專人(醫、護)指導使用,擔任教練的醫護人員不但要指導使用者,而且要細膩分析其每個生活細節,確定個案是否因喝太多水、作息不規律、鬧鈴擺錯位置、父母離小孩房間太遠等因素,影響鬧鈴效果,進而排除障礙、提升使用效果,但投入的這些人力成本能否獲得給付,似乎更不易,因此除了有人願意熱心推廣外,還必須靠制度支持。

  便秘、打鼾 也會引發尿床

  楊緒棣還表示,有不少原因也會影響小孩尿床,例如:有些小孩不愛吃蔬果以致常便秘,便秘易導致膀胱炎、進而使膀胱容量變小,尿床機率因而提升,臨床常發現便秘治好,尿床問題也一併解決。另外,打鼾的小孩也容易尿床,一般認為打鼾是因腦部暫時性缺氧,此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變少,因而引起尿床;也有人在治好扁桃腺肥大或發炎後,尿床問題也治好。

  生活作息與尿床有很大關係,楊緒棣說,有些孩子平常作息規律,控制得很好,但到周末假期,玩得太瘋、睡得太晚,立即「破功」,尿床隨之而來。因此生活規律、多吃蔬果、多運動、控制體重(太胖易打鼾)、睡前別喝水都不能疏忽。

  治療尿床過程,正向鼓勵非常重要,例如:不尿床時給孩子貼一張貼紙,貼得越多、代表肯定越多,是很正面的做法,若一味打罵、閃躲,問題是不會解決的;孩子尿床問題若在六歲後仍存在,最好先看醫師,早些找出問題,再對症治療。

No comments: